关注公众微信号            手机浏览

全国咨询热线:

0851-88501777

贵州华农集团

GUIZHOU HUANONG GROUP

以精准扶贫为己任,打造脱贫致富新模式!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渔安安井片区未来方舟G6组团负1层8号

版权所有  贵州华农集团  黔ICP备1501510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579号

22
>
>
>
贵州省十二大扶贫产业

以精准扶贫为己任,打造脱贫致富新模式

以菌草──华农金银草、金银树种苗扩繁和规模种植为先导产业!

资讯详情

贵州省十二大扶贫产业

分类:
公司新闻
作者:
来源:
2020/12/16 09:00
浏览量
【摘要】:
贵州省副省长吴强4日在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贵州省日活动上表示,今年贵州省继续大力推进茶叶、食用菌、刺梨、石斛、油茶、竹、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12大特色产业发展,将带动280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

贵州省副省长吴强4日在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贵州省日活动上表示,今年贵州省继续大力推进茶叶、食用菌、刺梨、石斛、油茶、竹、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12大特色产业发展,将带动280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

 

贵州安排12亿专项资金支持12大产业发展

12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财政支持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推进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贵州省从财政、保险、金融等多面发力,投入约16亿元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安排12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重新设立138亿元规模的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全力保障农村产业革命“粮草军需”,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为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助力农民持续增收,贵州省于2018年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2019年,为实现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率先突破,贵州省建立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明确了茶、食用菌、蔬菜等12个特色产业。省财政厅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支持农村产业革命的相关财政政策,从财政、保险、金融等多方面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财政方面,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资金投入,2019年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约16亿元;安排农村产业革命12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明确一个产业1亿元;采取绩效承诺奖补的方式,出台500亩以上坝区和12大产业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奖补条件、奖补标准和申报程序等。

  在保险方面,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确保12大产业保险产品全覆盖,其中,竹、刺梨、油茶和生态畜牧业中的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等产业纳入中央政策性补贴险种。目前,全省12个特色产业农业保险共为105.2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45.83亿元,其中,发生赔款4.6亿元,受益农户8.7万户次。

  在金融方面,重新设立138亿元规模的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目前,省级财政已出资到位45.89亿元,前11月共围绕12大产业申报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项目983个,涉及投贷金额888.38亿元,已审批项目469个,实际投资项目441个,投资金额80.12亿元。同时,加强政策性担保,将12大产业全部纳入担保范围,前11月,省担保公司为12大农业产业项目提供担保1512笔,涉及融资金额31.11亿元,省农担公司为12大产业项目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累计提供担保9877笔,涉及融资金额28.86亿元。

通过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1月底,贵州省食用菌种植30.97亿棒(万亩)、产量109.29万吨、产值135.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37%、18%;中药材种植808.27万亩、产量199万吨、产值1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56%、38%。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

  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

  黔府发〔2018〕3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集中力量推动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深化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开放带动、耦合联动,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打造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基本特征的贵州现代工业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初步形成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支撑性、示范性、带动性核心产业,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202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优质烟酒等产业迈上2千亿元级台阶;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达到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航母”,全省工业整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壮大发展,企业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基本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发展方向

围绕“赶”与“转”核心任务,持续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促进全省工业集约、高端、绿色、智能、特色发展。

(一)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服务配套。进一步优化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三州”等民族地区“四位一体”产业布局,在黔中经济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在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发展优质烟酒、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在毕水兴经济带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在“三州”等民族地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清洁高效电力等产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分类、分层、分级培育一批标志性企业,重点打造一批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企业集群。加快服务方式转型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二)推进“贵州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建设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技术水平占据制高点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和服务平台,提高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培育一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引导制造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供给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三)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强化绿色准入,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安全的落后企业、产能和项目进入。促进绿色制造,大力构建和完善绿色生产供应链,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绿色产出,鼓励企业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严格退出机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稳妥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工作,重点打造一批试点示范园区。

(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千企改造”工程为载体、“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系统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提升融合应用的广度、深度、精度。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鼓励工业企业登云用云,促进企业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支持企业基于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开展关键生产工序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支持获得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的企业进行实质性贯标。

四、重点任务

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明确重点、高端定位、精准发力,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